8年前20万建筑保证金未退 办证难却不敢公开

发表时间 :2013-07-30


作为我市“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行动近日启动,旨在打通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本期《代表在线》栏目以瓯海区的“千名干部进千企解千难”行动为例,意在剖析这个样本给各地带来的借鉴与启迪。


  干部登门倾听企业呼声,老板反映问题却像挤牙膏一样。这是卢铸参加“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行动瓯海区1号攻坚组之初的遭遇。

  现在,他所在的瓯海区1号攻坚组,共收集到10家企业的23个问题,已成功解决6个。全区904名干部共结对企业1150家,收集到问题1297个,已解决46个。

  今年6月份以来,我市四套班子领导挂帅“上阵”、市县乡三级联动,组建126个攻坚小组,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行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地、人才、融资、审批、创新等方面难题,着力打通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力促实体经济振兴。

  从老板心存疑虑到相互信任,继而共同破解难题,这场行动是一块“试金石”,既检验出干部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工作作风,也检验出亟待破解的、阻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

  送政策增加产值千万元

  外面气温高达39摄氏度,车间内凉风习习,里外判若两个世界。更令人感到舒心的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这家位于瓯海经济开发区的浙江欧福密封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福公司)订单接连不断,生产日益繁忙。

  欧福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从事科研与生产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专用于汽车零部件。其中油封品牌“欧福”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改写了我国油封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历史。

  公司董事长胡志根说,2009年到2011年,公司年产值均达6000万元,去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下滑到4000万元。今年上半年,产值已经回升到3000万元,同期增长20%。

  然而,胡志根却碰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现有的厂房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而且设备质量都在10吨以上,难以转移到二楼应急生产。

  瓯海区“三千”行动开展后,该区经信局局长叶衍国带人登门了解情况,建议该公司运用该区出台的“挖潜节地”政策,在厂区内扩建一幢生产用房,以“空间换地”创造投资条件。胡志根闻讯后喜出望外。

  由于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一些企业受困于厂房空间,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用地效率,该区自去年起深入开展“挖潜节地”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

  一是放宽有关审批指标,如容积率从2.4提高到3.0,建筑密度从45%提高到55%,降低绿地率指标要求等;二是减免规费,对建筑规模超出原批准的面积部分不再补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如扩建面积5000平方米,就能减免配套费50万元;三是加强服务,明确审批流程。该区企业厂房改扩建项目由经信局牵头指导审批,既简便又省时。

  胡志根打算运用这项政策,在厂区空地建造一层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厂房,手续办好后1个月就可完工,有望增加产值1000来万元。他说,干部及时送政策到企业,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笔无形财富。

  目前,欧福公司是瓯海区“三千”行动中首家享受这项政策的企业。之前,该区已有70多家企业申报厂房改扩建,其中20家开工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

  还有多少“保证金”未退

  “三万”行动如此大规模地派出干部服务企业,就是要全面打通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一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等问题,力促实体经济振兴。

  不过,当时瓯海区一些企业主认为,“三千”行动可能是一场形式,许多人欲言又止,担心问题反映了没什么用。瓯海区1号攻坚组成员卢铸提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7月1日以来,卢铸随瓯海区1号攻坚组召集人胡明德先后5次来到浙江兄弟包装机械企业有限公司。刚开始,对方试探性地反映了一个算不上问题的问题,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反馈。之后,企业主陆续反映了其他5个问题,双方逐渐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

  其中,该公司董事长朱平反映,2005年企业上缴了一笔20万元厂房建设保证金,2009年厂房建成后至今尚未返还。而按照正常程序,企业厂房土建完成后,这笔保证金就应该退回。

  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企业厂房建好后,如果没有违章建筑,已经投入生产而且税收达标,经验收之后就要及时退回建设保证金。

  “这家企业消防通道存在一点违章建筑,有关部门查看后要求整改,后来一直拖着未办。”该负责人说,通过这次行动,管委会已经召集相关部门排除隐患,预计下周可以办理手续退回保证金。

  20万元保证金,对这家企业来说不算一笔大数目。如果没有这场“三千”行动,企业主可能不便讲出来,但久拖未退就会成为心事。

  据该负责人介绍,瓯海经济开发区目前共有800多家入驻企业,每家企业在建设厂房时,都要按规定上缴一笔数额不等的保证金。现在还有多少家企业存在保证金尚未退回情况,具体数字尚不清楚。

  “退回保证金要及时,不能等企业问起来,政府才被动去解决。”市人大代表余康杰说,打通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难在如何借此机会建立政策完善体系。当前,各地应该通过“三千”行动查漏补缺,完善政策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办证难为何不敢公开透露

  在这次“三千”行动中,瓯海区有两家企业反映办证难问题。蹊跷的是,《代表在线》栏目记者打算深入采访时,却遭到企业主婉拒。

  其中一家企业反映,1998年购买工业土地后,因政府行为导致房产证不能办理。2012年底,在有关领导过问下,该企业终于领到了一本土地证,随后去办理房产证,却因种种原因至今无法领取。

  另一家企业反映,该企业下属子公司在瓯海经济开发区拥有房产证和土地证,2012年初为了更换新的土地证,企业派专人办理换证手续,由于两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至今跑了10多趟无果。

  “办证难”问题,不仅在瓯海区,我市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存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结对干部说,“办证难”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部门办事拖沓、不愿主动协调也是重要因素。

  记者与其中一名企业主沟通时,对方坦率表示,如果把事情公开,证件或许会很快办下来,但恐怕会得罪相关部门,还是不说为好。

  打消这些企业主的顾虑,切实破解企业难题,这是“三千”行动的目标之一。为此,瓯海区采取“跟单制”确保难题得到有效化解,简单、明确的问题由结对干部负责就地解决;复杂、繁琐的问题由攻坚组交涉解决;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问题上交到专项组,提请联席会议或区级市级层面研究解决。

  同时,该区出台了简单易行、责任捆绑的考核办法,围绕“反映率”、“办结率”、“满意率”这三项指标,分别对结对干部、涉企部门、非涉企部门进行考核,全部列出量化计算公式。尤其注重考核解决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防止结对干部避重就轻、流于形式,并把话语权交给企业,真正让企业关注的问题得到解决,改善企业生存环境。

  有人说,所谓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政府真正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环境。只有这些问题切实得到解决,企业才能消除顾虑、提振信心,再创温州实体经济的辉煌。